图片 对有效指导幼儿绘画活动的思考与探索_篮球滚球app|推荐对比预测软件*

篮球滚球app|推荐对比预测软件*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 > 基础教育 > >

对有效指导幼儿绘画活动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未知 | 作者:篮球滚球app|推荐对比预测软件* |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幼儿绘画的指导过程是强调创造的过程,是发挥想象的过程,是发展个性的过程。教师尽量少干预,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不能太在意幼儿的创造结果;教师在交流中要多了解孩子,善于观察、分析孩子的各种情况并准确把握,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孩子技能技巧,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 绘画活动 指导 探索
绘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促使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孩子们乐于用画画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意愿,在创作中发挥潜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可见,绘画在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由此,合理组织教育活动,科学指导幼儿绘画
就尤显重要。
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这点,在指导幼儿绘画活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活动过程模式化。活动多以上课形式进行,过程规范,观察——讲解——作画——评价,似无纰漏,却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 绘画采用固定模式,给自由表现设置障碍,幼儿是否全身心的投入无人理会,只要看到孩子们在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作画,教师的欣慰感、成就感溢于言表。长久以来,我们已习惯了让幼儿模仿范画作画,当这种教育方式被摒弃时,大多数幼儿仍是坐在教室里,手握画笔,拘谨地在纸上涂涂画画。没有了范画,也没有足够的目识心记的东西让他们展开联想,怎能自如地表现?第二,活动目标机械化。教师组织活动时目的性太强,不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教师按照备课计划,选几幅幼儿完成的作品开始讲评,一部分正在专心作画的幼儿,只好在教师的强令下停笔,可又有谁在看在听呢?有的烦躁不已,有的意犹未尽⋯⋯教师在对少部分作品评价并给予表扬的同时,却打击了大部分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绘画的热情降低,对自己的作品丧失信心。第三,作品评价功利化。不能读懂幼儿的画,作品评价大而化之,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经常看到教师们以布局是否合理、线条是否流畅、画得像不像、美不美等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而对于看似一塌糊涂,实则思维独特的画置之不理或予以否定,严重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
如何才能更好地指导幼儿的绘画活动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
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应支持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 为激发幼儿绘画兴趣,有效开展幼儿绘画活动,依据《纲要》的指导要点,本学期我对幼儿绘画活动过程中的指导策略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多形式地丰富幼儿的美感体验
我们知道,绘画活动就是将眼睛所见、引起内心冲动的事物通过手的动作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所以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美国专家认为,孩子们的涂画画实际上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没有,无处不在,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幼儿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引导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是激发幼儿审美情感的前提。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指导他们观察各种物体的形状、色彩,如蓝天白云、桃红柳绿、青山绿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并让幼儿说说这些自然画面为什么会这样美。这些事物都给幼儿带来心灵和视角上的愉悦感,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知道娇艳的玫瑰和暗绿的叶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这是色彩美;形态各异的花卉树木排列在一起,给人以错落有致的感觉,这是形态美;古色古香的凉亭在绿树红花的掩映下,给人以秀丽的感觉,这是艺术美。渐渐地他们会发现周围事物中蕴涵的自然美,这样就丰富了幼儿头脑中的“内在图式”,积累了创作的素材。
二、创设游戏化的绘画情景,多途径地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绘画是儿童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美的体验强调,做事情是为获得真正的乐趣。我们教幼儿绘画,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而是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通过画画使幼儿的认知、情感等得到健康发展。每一次绘画活动,都应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使幼儿自始至终沐浴在温暖快乐的气氛中,重视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体验与态度倾向,才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达到活动目的。
如何使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真正体验到快乐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创设游戏化的绘画情景。因为游戏是一种能够使幼儿将内部精神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外部表现的活动,幼儿作画的动机就是出于游戏的愿望,他们看重的是作画的过程,并从中得到愉悦。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游戏手段,安排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不断变换形式,为幼儿的艺术创造提供条件,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才能给幼儿的创作活动带来乐趣。如在命题画花布的活动中,我是这样安排的:我抱着布娃娃,对幼儿们说:“过几天,就是小丽丽的生日了,她很想穿一条漂亮的花裙子,我们送给她好吗?”幼儿齐声说:“好!”接着我又说:“不过在做裙子前,先要设计一些美丽的花布,你们想想看小丽丽喜欢什么样的花布呢?”幼儿可来劲了,争着说出了格子布、彩条布、点子布、星星花布、小动物花布⋯⋯整个活动,幼儿始终沉浸在“我是花布设计师”这种快乐的情景中,大胆想象,设计出各种色彩鲜艳、图案新颖的花布,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创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多角度地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作画技能、创新
能力等等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承认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绘画活动中,以满怀期待的心理对待每一个发展中的孩子,并因势利导,发挥积极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如孙鸿霖小朋友想象力比较丰富,作画大胆,构思新颖,但有急于求成的小缺点,他的作品粗看比较零乱,色彩单调,细品方知新奇之处。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一方面肯定他的独创性,另一方面则用商讨的口吻,鼓励他认真选色、涂色,丰富画面的色彩。杨铭玉小朋友喜欢临摹范画,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是她的作画优点,也许是女孩子爱美的天性所使,不管什么画面,都喜欢添上翩翩起舞的蝴蝶、振翅欲飞的蜻蜓,我在赞赏她良好的作画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她联系生活经验,拓宽思路,向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诸如“这么漂亮的大轮船开在海洋里,谁来欢迎它呢?”、“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这么快乐?他们在干什么呢?”⋯⋯慢慢地她的思路开阔了许多,添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对一些缺乏自信心的幼儿,我更是不断地鼓励、赞赏他(她),使他们充满信心,大胆地绘画。
四、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多层面地去赏析孩子心中的画
一幅儿童画,就是一个幼小心灵对世界的一次探索。现实生活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留下许多美好的印象,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他们获得了大人们所体验不到的生活情趣,他们的画也因此而透露出一股天真烂漫的稚气。对于幼儿的作品,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以成人画的框框去评价。对于优秀的作品,大而化之的评价不能激发幼儿再创作的欲望;对我们看不懂的作品,不能拒之门外,而应该去领悟孩子为什么用这种画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1.遵循发展规律。幼儿绘画有其一定的发展过程,从涂鸦——再现——创造,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面逐渐扩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评价幼儿的作品应有不同的方式,如果教师方法不得当,可能会使幼儿绘画兴趣从此被淹没,影响今后的发展。
2.尊重个体差异。个体差异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存在,在绘画中也不例外,一个班的孩子,有的聪明灵活,有的思维严谨,还有的可能会有些迟缓,他们的绘画水平不会是一条水平线,作品也就千姿百态。我们要根据个体差异,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特点,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正确的评价,促进整体提高。
3.激励保护的原则。幼儿由于年龄小,认识不完整,思维没有定势,因而在绘
画中会组成许多非现实的形象和样式。一幅绘画作品,无论成败,教师都应站在保护创造性、自信心的基点上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既能鼓励幼儿的发展,又能增强他们对创作、对生活的信心。
总之,幼儿绘画的指导过程是强调创造的过程,是发挥想象的过程,是发展个性的过程。教师尽量少干预,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不能太在意幼儿的创造结果,教师在交流中要多了解孩子,善于观察、分析孩子的各种情况并准确把握,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孩子技能技巧,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
[2] 袁爱玲.《幼儿园创造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篮球滚球app|推荐对比预测软件*

热榜阅读TOP

本周TOP10

质性评定方法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

质性评定方法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

摘要: 质性评定方法是对量化评定方法的反思批判与革新,它全面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特质,真实地反映教...